就在这个时候,杜家却突然反水了!
原来杜成一到蜀中,就敏锐看到了家族崛起的机会,果断害死发妻,暗中求娶了韦家一个庶出的女儿。
在得到本土派的信任之后,杜成献上了一招“釜底抽薪”之计----恭送李隆基返回长安。
杜成的确人才,这一计极其高明,或者说是无解!
因为此计不但符合本土派的利益,也正搔到了外来派内部那些大门阀的痒处。
在这些人心里,蜀地再好也是偏僻的乡下,只有关中才是帝国真正的心脏。
其时,在灵武自行继位的太子李亨已经开始反攻,又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,再不带着太上皇返回长安,自己这些人可真就连口汤都喝不上了!
双方一拍即合,本土派出钱出力,外来派中的领袖门阀“劝驾”,一起逼着太上皇回京,皆大欢喜。
至于李隆基回到长安后过得如何,就不在众人考虑之内了,反正无论谁当皇帝,这天下还是门阀世家说了算!
杜家没走,还有许多逃到蜀地的小家族也没走,不是谁都在经历大难之后,还有那个实力回乡重振祖业的。
杜成的眼光独到且长远,那些门阀世族走后,群龙无首的外来派自然而然的聚集在了杜家周围,继续抱团取暖。
局势果如杜成所料,安史之乱虽被平定,可大唐统治根基已经崩坏,节度使遍地,藩镇割据之势已成。
为了军阀之间的兼并攻伐,入蜀避祸的百姓数量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一年比一年多。
这些人到了蜀地,更愿意投靠谁?当然是“同病相怜”的外来派啊!
于是,作为外来派领袖,又和本土派关系良好的杜家就成了首选,实力不断增强。
另一边,那些大门阀重掌中枢之后,为了弥补之前的损失,彻底焊死了权力通道,断绝了普通人做官的可能。
这种做法终于在一百年后遭到了反噬,一个叫黄巢的科举落榜生想明白了个道理----打进长安,可他娘要比考进长安容易多了!
苟延残喘的唐王朝轰然倒塌,华夏大地迎来了又一段最黑暗的时期。
地理相对封闭的巴蜀地区,再次成了最好的避祸地,无数中原百姓蜂拥而至,杜家的实力又一次极速膨胀。
韦家终于意识到了危险,可惜还不等他们有所动作,给他家当了一百多年赘婿的杜家就先动手了。
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,让杜家成为了最特殊的那一个,既是外来派的旗帜,又被部分本土派所接受,终于联合各方势力灭了自己老丈人家!
取代韦家之后,杜家又一次展现了其长远眼光,并没有像之前的韦家那样张扬,而是选择向贾、罗、王三家学习,隐居幕后,扶持当时的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做傀儡,建立了后蜀政权。
至此,杜家彻底完成了蜕变,正式跻身“四大隐世家族”之一。
又百年后,宋太祖赵匡胤发兵灭蜀,杜家的长远眼光再显,发现事不可为立即投降、合作,逼得后蜀末代皇妃花蕊夫人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句----《述国亡诗》。
君王城上竖降旗,妾在深宫那得知?
十四万人齐解甲,更无一个是男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