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1章 城濮之战(1 / 2)

晋文公五年(前632年)的夏天,烈日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,无情地炙烤着中原大地。空气中浮动着令人窒息的燥热,连树梢的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。就在这仿佛能将一切融化的酷暑中,晋楚两大强国之间的纷争,正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,岩浆在地下奔涌,表面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,一触即发。

楚国大将子玉,目光深邃而狡黠,眉宇间总是萦绕着令人捉摸不透的谋算。他精心谋划着,决定派遣宛春作为使者,前往晋国,与晋君重耳展开一场关乎三国命运的交涉。宛春带着子玉的密令,踏上了前往晋国的道路。一路上,他反复思量着子玉交代的言辞,深知此次使命责任重大,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局势走向。

当宛春踏入晋国朝堂的那一刻,他的出现犹如平静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,引起了阵阵涟漪。重耳君臣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,审视着这位来自楚国的使者。

宛春站在朝堂中央,他的身姿挺拔而自信,毫无畏惧之色。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,不卑不亢地向重耳君臣们提出了条件:“若晋国答应让曹、卫两国复国,楚国便即刻解宋国之围。”

这简单的一句话,却如同惊雷一般在朝堂上炸响。重耳君臣们面面相觑,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应对。这个提议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,是子玉精心设计的“一石二鸟”毒计。

在子玉的构想中,如果晋国应允了这个条件,那么曹、卫两国将得以复国。这对于曹、卫两国来说,无疑是天大的恩赐,他们必然会对楚国感恩戴德,视楚国为救世主。而宋国也会因为楚国的解围之恩,对楚国产生深厚的感激之情。这样一来,曹、卫、宋三国都将被楚国的“感恩网”所笼罩,在未来的政治博弈中,对楚国俯首帖耳,成为楚国势力扩张的有力工具。

如此一来,楚国不仅能够增强在中原的影响力,还能有效地打压晋国的崛起势头。这是一个步步为营、用心险恶的计策,子玉的算盘打得可谓是精妙至极。

然而,如果晋国拒绝了这一要求,那么局势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曹、卫两国原本就渴望复国,如今复国的希望破灭,他们心中的愤恨和恼怒必然会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,而晋国则会成为他们发泄怒火的对象。这两个国家对晋国的恨意将会深入骨髓,难以化解。

与此同时,宋国正深陷重围,苦苦等待晋国的救援。然而,晋国的拒绝无疑会让宋国感到被遗弃和背叛,他们会将晋国视为见死不救的仇敌。这种怨念一旦产生,宋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也将彻底破裂。

无论是曹、卫两国的仇视,还是宋国的怨恨,最终都会导致这三个国家的立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,纷纷倒向楚国一方。子玉的这一招可谓是阴险至极,他不仅看透了人心的复杂和局势的微妙,更是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纠葛,每一步都暗藏着无尽的杀机。

晋国朝堂之上,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下水来。

狐偃率先打破沉默,他向来重视晋君与楚国交涉过程中的“地位平等”,听了宛春的提议后,顿时怒不可遏,大声说道:“子玉此言甚是无礼啊!我等国君只得到一份承诺,即让曹、卫复国,可他的臣子却能从这场交易中收获两份好处!不仅能让宋、曹、卫三国获利,楚国的威名也得以彰显。如此不公平之事,断不能答应!”

狐偃的目光仅仅停留在晋楚之间表面的利益平衡上,他未能看透子玉计谋背后的深远用意,只是凭借眼前所见的利弊,匆忙下了论断。
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先轸的双眼突然迸发出一道锐利的光芒,仿佛能够穿透子玉的内心一般。他的目光如炬,瞬间洞悉了子玉所设下的重重机关。

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先轸却显得异常沉稳,毫无半点惊慌之色。他冷静地分析道:“所谓礼,乃是安定人心之准则。楚国仅仅凭借一句话,便轻而易举地安定了三个国家,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策略。然而,若是我拒绝楚国的要求,那么我所说的一句话,将会把这三个国家逼入绝境,这岂不是真正的无礼之举吗?”

先轸继续说道:“如今,如果我们不答应楚国的要求,那就等同于放弃对宋国的救援。这不仅在道义上站不住脚,而且在战略上也会对我们造成极大的不利。因此,我们不能轻易拒绝楚国。”

稍作停顿后,先轸眼中闪过一丝狡黠,接着说道:“其实,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更为巧妙的策略。我们不妨私下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,以此来引诱楚国放松警惕。这样一来,楚国必然会认为我们已经屈服,从而深入我们所布置的战场。”

说到这里,先轸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:“与此同时,我们再将宛春扣留起来,以此激怒楚国。这样一来,楚国必定会恼羞成怒,失去理智。如此,我们便可以根据日后战争胜负的情况,从容地谋划应对之策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