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盯上了(2 / 2)

陈暮记得,自己姥爷那一代,就有亲戚通过在80年代摆摊,积攒了大量的财富。

这是一个只要你不怕摆摊丢脸,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。

可是,自己想要招聘,难啊。

为何留在学校,都等着分配工作,然后好出发去单位呢。

当然,有向上管理的人,这时候家里已经活动开了,去跑关系,看能不能给自己孩子弄一份好差事。

陈暮这一次,不说太多。

至少弄个二三十个人回去。

这样才能交差。

而且,这可是鹏城大领导吩咐的,那还得尽量是名校毕业。

那样才能在大领导心中加分。

虽然说,陈暮能赚钱,可以不鸟大领导。

但是,陈暮如果想要获得四周的土地,来更好的发展渔村,以及让这片海域,能够保持更好的原生态环境,那就离不开大领导。

不然,别说拿不到新的土地权,恐怕现有的,大领导一句话,都得吐出去。

毕竟,拿这10平方公里的土地,那可是走了后门的。

大领导一看,如何不知道其中猫腻。

所以,该办的事,得办。

但是如何办,有困难。

首先,那就是京城那么多大学,自己总不能一所大学,一所大学的去招聘,那样太累了。

得想办法。

陈暮站在京城某招待所的窗前,望着楼下往来的自行车流,手中的《人民日报》关于改革开放的报道被捏出褶皱。

此刻距离他抵达京城已过去两天,人才招聘的难题却如巨石般压在心头。

他深知,在“包分配”的时代,要打破学生们对铁饭碗的依赖,必须抓住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机遇,打造一场震撼人心的招聘会。

陈暮将报道改革开放的报纸平铺在桌上,反复研读那些充满激情与希望的文字。

突然,他目光如炬,拍案而起:“改革开放就是突破口!特区建设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,我要让京城学子看到投身特区的光明前景!”

他迅速掏出纸笔,开始勾勒招聘会的初步构想,每一笔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期待。

为了获取官方支持,陈暮多方打听,终于联系上了京城负责经济改革相关工作的王处长。

自然,凭借陈暮自己的身份,是见不到这位王处长的。

不过通过电话联系到鹏城大领导,拿到了口头确认函后,陈暮就以鹏城特别发展委员会委员的身份,去求见王处长。

自然,一听是鹏城过来的,王处长也不敢怠慢。

毕竟,现在那位老人家可是特别关心鹏城发展有关的信息。

初次见面,陈暮带着渔村的详细规划和罐头厂的建设方案,诚恳地说:“王处长,现在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,特区建设急需人才。我们渔村虽小,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,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,举办一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会,为特区建设添砖加瓦。”

他一边说,一边展示着规划图上标注的免税区、外贸窗口等未来发展方向。

王处长被陈暮的热情和规划所打动,但也提出了担忧:“政策支持没问题,但你得让学生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,毕竟铁饭碗的观念深入人心。”

陈暮暗松一口气。

“王处长请放心,这个,我们特区自然是会拿出实际好处去聘请,而不是仅仅是利用特区的名头去哄骗。”

得到王处长的首肯后,陈暮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工作。

他先是走访了京城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,与负责人一一沟通。

在某高校就业办,陈暮对负责人说:“我们渔村的发展模式与特区接轨,在这里,学生们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,获得比国营单位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”他还承诺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,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以此换取学校对招聘会的宣传支持。

同时,陈暮通过侯玉婷,联系上了在其新闻界工作的朋友,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招聘会的影响力。

他对侯玉婷的记者朋友说:“这次招聘会不仅是为了招聘人才,更是为了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,让更多年轻人投身特区建设。你一定要帮我好好宣传宣传。”

“陈暮村长,侯玉婷跟我提过好多次你了,说你是一个有抱负,有理想,有能力的全国最年轻村长。帮你报道,没有一点问题,但是你要明白,这里可是京城,你那里是鹏城。说好听是特区,但是实际上就是一个渔村。想要吸引人,可不是我一篇报道就行的。”

“我明白,我只是需要一个平台去宣传而已。如何吸引人,我知道如何去做。”

招聘会当天,现场气氛热烈非凡。陈暮将场地选在了京城最大的会展中心,场馆内悬挂着巨大的横幅,上面写着“放弃铁饭碗,支援特区新建设——鹏城大型招聘会”。入口处,提前录制好的音频磁带,不断循环播放介绍着如今的鹏城。

磁带!这可是陈暮第一次接触。

多么古老的东西。

后世连CD和DVD都消失了,而现在,还是磁带。

不然,要是弄个LCD屏幕通过视频介绍,那要放在这个时代,那还得了!

可惜啊!陈暮摇摇头。

不过,在官方支持,和媒体上的宣传下,今天来这里的大学生还是数量极多。

人头攒动,让陈暮极为满意。

“感谢各位同学们参加今天鹏城招聘会,我知道,今天很热,天气极为炎热,所以,我特地为大家准备了冰镇绿豆汤,我们一边喝,一边聊。”说着,陈暮安排的工作人员,给所有人端上来一大碗冰镇绿豆汤。

大碗,是真的一大碗。

有一般家庭汤碗那么大的一碗,里面就是精心熬制好的绿豆汤,还有一大块冰在里面。

现在正是8月头,京城最闷热的时节。

这里又是会场,现在可没有空调。

所有人闷在会场里,人有多,那是要有多热,就有多热。

此刻,一大口冰镇绿豆汤下肚,那是要有多舒爽,就有多舒爽。

而众人心中的那股燥气,也在这一刻消散。

他们打算好好听听陈暮怎么说。

“婉钧,你们这村长还真不简单,也真舍得。这么大一碗绿豆汤,一人一碗,今天这里恐怕来了不下500人吧,这可不少钱啊!”一名衣着长裙的年轻女子感叹。

她是沈婉钧在财经政法大学的同学,本来也是上面挑选去渔民村担任会计的人选之一。

不过她放弃了,觉得那里太苦。

但今天再见沈婉钧,一身港式的夏装,时髦,特潮,让她原本颇有点庆幸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
沈婉钧轻轻用帕子擦了擦额头的薄汗,望着台上侃侃而谈的陈暮,唇角不自觉上扬:“他啊,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动。这绿豆汤看似破费,实则是打开话匣子的钥匙。”她话音未落,陈暮已放下手中的搪瓷碗,指腹蹭过碗沿的水珠,目光扫过台下解暑后神色松弛的学子。

“同学们,你们手中的绿豆汤,不过是鹏城诚意的冰山一角。”陈暮抬手示意工作人员推出展板,泛黄的图纸上,渔村规划图用红笔圈出三个醒目标识,“这里,是即将落成的免税加工区;这里,是直通港澳的货运码头;还有这里——”他指尖重重落在图纸右下角,“全国首个海洋生态科研站,将由你们中的佼佼者主导建设。”

前排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突然举手:“陈村长,铁饭碗意味着旱涝保收,您拿什么保证特区的稳定性?”

话音刚落,会场后排传来零星附和。

陈暮不慌不忙从公文包取出一叠文件,宣纸质地的合作协议上,港澳商会的朱红印章在白炽灯下泛着油光:“这是三天前刚签的订单,首批十万箱罐头将直供东南亚。只要你们敢来,我陈暮承诺——”

他突然扯开衬衫领口,露出脖颈处被海风晒出的浅褐痕迹,“工资按月结,奖金按季发,年底还有利润分红!”

这份合同是张厂长去港岛拉拢人才时,顺便和一些商人洽谈的结果。

比港岛罐头便宜20%的价格,那些国际贸易商,自然知道该怎么选择。

这也是为何张厂长那么急迫需要快点建厂的原因。

骚动声中,陈暮朝侧方点头。

张厂长带着技术团队鱼贯上台,几人工装口袋别着锃亮的钢笔,袖口还沾着未洗净的机油。“我在香港罐头厂干了二十年,”

张厂长的粤语腔调混着浓重的京腔,“但从没见过哪个老板,愿意为环保设备砸下半年利润。”

他展开一卷图纸,上面标注着造价百万的污水处理系统,“陈村长说了,宁可罐头减产,也不能让一滴污水进大海。”

陈暮微微一笑。这次招聘会,如何去吸引人,去惊艳全场,陈暮就想到了自己的罐头厂。

鹏城类似的工厂会越来越多,发展会越来越快。只要这些人才过去了,到时鹏城全部都吃得下,而且绝不会让他们后悔。

沈婉钧的同学突然拽住她的手腕:“他说的百万投资,换算成粮票得多少?”

不等沈婉钧回答,陈暮已掏出一叠照片。

照片里,戴着安全帽的年轻女生站在起重机下比耶,背后“特区建设者光荣”的横幅被海风吹得猎猎作响。

“这是上个月入职的清华生,现在已经是项目主管。”陈暮目光扫过人群中几个穿白衬衫的身影,“我知道你们担心前途,但在鹏城,学历不是天花板,能力才是通行证。”

“那是苏念之!”台下有人认出照片里的女生。

陈暮也认出这群人中其中一个。

当初他去清华招聘时,其中一个异常抗拒的男生。

此刻,这几人脸色都极为不可思议。

照片里的苏念之,一身极为时髦的碎花连衣裙,一双白色的凉皮鞋,时髦而青春靓丽。

反观他们,此刻仿佛就是两个世界的人。

会场后排突然传来异响,三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挤开人群。为首者举起记者证:“陈村长,有消息称渔村土地审批存在违规操作,您如何回应?”

瞬间,会场落针可闻。

陈暮盯着对方胸前的证件,嘴角勾起冷笑:“这位记者同志,我建议你先去查查自己的消息源。”

他转向全场,提高声调,“渔村的每一寸土地,都有国土局的红章!倒是某些人,见不得特区发展,总想泼脏水。”

混乱间,沈婉钧突然挤到台前,举起一份文件:“各位同学,这是特区管委会的批复文件,所有建设项目均通过正规流程!”

她转身面对记者,杏眼圆睁,“你若拿不出证据,就是恶意造谣!”

就在这时,门外突然涌进数十名举着相机的记者,闪光灯此起彼伏。

陈暮一眼瞥见人群中的侯玉婷,对方冲他眨眼,悄悄比了个“OK”手势。

“既然有人质疑,我就再给大家一点底气。鹏城今年投资已经超过50亿元,而在下半年,投资额度将会超过100亿元。未来,每年投入到鹏城建设的资金都会达到数百亿元。如果你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,或者想要实现财务自由,那么我想,鹏城就是你们最佳的选择!”

财务自由!这可是远超这个时代的理念,陈暮不相信在场这些同学没有野心。

这番豪言壮语,彻底点燃了现场气氛。

学生们争先恐后挤向咨询台,咨询声、讨论声、填表声交织成一片。

陈暮抹了把额头的汗,这几个家伙是哪来的?

而且查自己?鹏城怎么可能会查自己?

陈暮却不知道,这些人就是港岛特别行动组的人。他们计划通过临时斥责陈暮违规建地的事情,让他陷入舆论风波之中。

然后再悄悄将他带走,那样外人也只会以为他是羞愧而逃了。

那样纵然以后有人察觉不对劲,那时,他们已经带陈暮返回港岛了。

此刻,虽然被陈暮给圆了回去,但是目的已经达到。

晚上,他们就会采取行动。